坊間有很多如何說「不」的書籍,專門教導人家如何拒絕,這看來是一個非常必要的人際溝通必修課。偶而說不,是一個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好方法,但當說不成為了一種習慣時,這就會造成許多危機了。   

    那天工作正在忙亂中,突然有人(以A君稱之)要來辦理一項業務,因為沒接觸過,所以我就採取先擱置,等候詢問後再做,等到詢問後,發現這業務根本就不是自己應該負責的,於是我打電話,請A君直接到原負責單位去辦理,A君當下就跟我反應,就是那個單位要他去找我的,我聽了當下有傻眼的感覺,於是我請A君再去一次,就掛電話了。作業到這裡,我覺得已經結束了,也自認處理恰當。這時老闆剛好聽到整個處理過程,他對我說:「可能他再去一次那個單位,仍然被打回票,讓A君這樣跑來跑去,這樣不是好的處理方式,我看你自己跑一趟吧!」當下心裡有點愕然這樣的說法,但想想確實沒錯,沒有人願意是那顆被踢的皮球,真正的服務態度,就是盡所能協助。因此,我再度打電話,請A君直接來找我,我帶他直接去辦理,後來這件事就圓滿結束了。


    活動進行的當下,總是容易兵荒馬亂,這段對話就是發生在這種情景下。
A:請問有打火機可以借嗎?等等急著要用。要借兩個。
B:剛剛不是給一個了嗎?怎麼又要。
A:可是不夠呀,我們這邊等等也要用。
B:沒這種東西啦!就只有一個。(說完就去作自己的事了)
    過了一會,C也來找B,又有一段對話
C:那個有沒有電池可以借,我現在電池突然沒有電了?
B:你不要選這個時間來亂啦!自己去想辦法。(說完就又晃出去了。)    
    以上兩段對話,似乎常常在類似的場合上演,總會有人提出許多要求,甚至是在不適合的場合,有的時候,如果自己是當事人,就會覺得怎麼會有這麼白目的人,沒看到我很忙嗎?為什麼連這種小事也要來找我,往往在應對的當下就會選擇直接拒絕,這樣確實事情做的很快,自己的事情做好了,但是整體的活動卻未必有更好的成果,因為許多可以做好的小細節,都在每一次的拒絕中喪失。這樣是得還是失,真的很難判斷。


    朋友也跟我分享一個經驗,有次他趕著下午一點半要播部影片,可是這部影片需要去A處借,因為事情忙碌的關系,他只能利用播放前一個小時快速衝到A處借用,但當他抵達時,剛好是休息時間,A處負責人員說:「這部影片是DVD,規定中午不能借用,要等到一點半後才能借。」朋友聽了很急,就不斷拜託他,因為不曉得這個規定,加上時間很趕,請通融一次。負責人員想了一下:「好,下不為例」當朋友興高采烈的跟我說起這個故事,讓我聯想起生活中很多畫面,當別人這樣為我們通融時,甚至利用休息時間幫忙時,心裡都會感動。但換個角度呢?當別人來找我們求助時,我們是習慣協助還是為自己的方便,習慣拒絕呢?常常對我們是小事,對別人卻是很重要的大事,一直到最近,我也才慢慢體會這個道理,原來每個人關心的、在意的、甚至需要的,真的有很大的差異,或許沒有必要、也很難去迎合,但如果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,是不是可以多作一點呢?或許結果會令自己驚訝喔!


    俗語說:藉事鍊心。或許就是指愈在忙亂的狀況下,愈要能耐心、平靜的處理每件事,去圓滿與周全更多的事,過程中或許很累,每每超出能力,常常心力交瘁,甚至產生忙亂的感覺,但如果秉持盡力去周全每件事的話,先暫緩拒絕,先思考是不是能做,先試試看去作,等真的不行再拒絕也不遲,我想這真的可以成就許多人,也進而成就自己。雖然自己現在離這種境界還有很長的距離,希望可以把這當作一個目標,持續的邁進,把自己的心鍛鍊的愈來愈堅強,相信自己,每個人都可以做到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夢想實踐分享家 的頭像
    夢想實踐分享家

    Mr. WAN--夢想實踐分享家

    夢想實踐分享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