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念影響行動,行動造就習慣,習慣養成個性,個性則造就命運。這句話告訴我們,擁有信念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。但到底什麼是信念呢?要如何去形成,一直以來都百思不得其解。但經過這次的登山,有了一點點答案。

    自從那天想去爬月眉山步道後,就一直再找資訊,但網路上相關的資訊不多,這也大大影響了我的興致,而一直到了昨天,早上很早就起床了,但就是給自己許多理由,不願意出門去。到了中午後,突然自己也忍受不了自己的宅,就決定出門去。剛出發走在路上,一開始因為路況不熟,找了半個多小時,一直都找不到入口,曾經想放棄回家算了,後來因為想再試一次,竟然就找到路了。但找到路時,心裡也是不紮實的,實在沒有遇過騎了半個多小時,整條路上只有我一輛車,這真的不是普通的不習慣,我只能告訴自己,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好,可以隨性停下看風景,又不怕車子突然衝過來。

 
    這個狀況到了月眉山步道時更為明顯,完全看不到人煙,整個登山步道從頭到尾都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走。說不怕是騙人的,但是到了路口不走到一個定點又不甘心。在走的時候,我心裡在想,自己這是孤單還是害怕,剛開始時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,但愈走愈遠時,尤其進到原始步道時,才發現答案竟是害怕,為什麼怕,因為有太多的未知,不知道前方路途的狀況;不知道這路邊還會有多少有傷害性的生物?不知道這看似陰暗的天氣會不會下雨?不知道這幽暗的步道會不會有其他我所沒預料到的事情?要很謹慎、精神要很集中,眼睛和耳朵以及感知功率都必須放到最大,精神力集中的話,很快就累了,心裡害怕的話,那會更累,一開始我很容易就感到累了,幾度在心裡告訴自己,「這樣夠啦!有來就好,可以撤退了。」但腳步總是持續往前走,因為心裡另一個聲音告訴我,「不要撤退,因為退了未必以後有機會再來。再往前走一點,或許就到了,不要辜負自己當初想來的動機。」於是就在這樣的掙扎下,我走到了目的地。


    在下山的路上,俯瞰山下的景色,我猛然有一種領悟,這段山路的行走,中間的心路歷程,跟人生是不是很類似呢?為什麼無法往前邁進?我想第一個原因,應該是目標,雖說人生應該有各目標,但試問有多少人可以侃侃而談自己的目標,大多是走一步算一步,虛應故事而已。有的時候想想為什麼自己最近會感到疲憊不堪,其實又未嘗不是已經慢慢看不到目標,所以動力不斷在消逝,到底自己想要什麼?突然之間似乎找不到答案,如果當初努力的目標竟變成束縛的原因,那是不是表示對待的方式出錯了呢?就像處理思考的死角一樣,要先跳出來才看的到,或許我也應該放下,才會重新看見。



   第二個原因就是對未知的恐懼,因為看不到前方的路,無法預料倒底下一刻會出現什麼,會不會讓自己措手不及,是好事還是壞事,會很想放棄,很想停住不走,心裡想著為自己找個安全的地方最好。如果這樣想,就永遠無法往前走了。突然發現自己最近也變安逸了,這也是為什麼很迷惘的原因,因為這跟本性不合,我想或許未知很難掌握,但似乎就是有這麼多的未知,才能有更多可能性,也才能讓我更有活力。

     
     走過這一段山路,猛然讓自己想了很多事情,大自然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老師,每次他總能教我很多事情,古人說:「明心見性」,在大自然中,在孤獨一人中,遠離塵世的喧囂,放下俗事的牽絆,很單純為抵達目的所努力,中間產生的迷惑和猶疑,都在這不斷的律動中,慢慢得到答案。


    而當騎車下山時,路邊看到一位老伯在山溝中,拿著毛巾刷洗身體,剛看到覺得怎麼會這樣,會想是不是他家裡沒有水,或是其他,但抬頭一望那翠綠的樹林,俯瞰山腳,房子、田都變的好小,現實社會離這裡似乎好遠,是呀!如果離的很遠,那為什麼我還用山下社會的角度來看這位老人的行徑呢?這樣的率性、旁若無人的舉動,不正是符合自然之道嗎?可笑的是我還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件事。在可笑的當下,心裡突然警覺,那自己平常是不是也用這樣的思維在看待事情,所以才會把自己愈綁愈緊呢?


    信念不能只是嘴巴說說,或是官方語言,而應該是努力去尋找什麼是發自內心想做的,想要的才行。放下也不能只是一個口號,而必須要是一個行動。要打從內心放下這些世俗的判斷,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,這樣才能算是有慢慢步入「明心見性」的階段吧!

  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夢想實踐分享家 的頭像
    夢想實踐分享家

    Mr. WAN--夢想實踐分享家

    夢想實踐分享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