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人最重人情味,逢年過節總會有人拜年,而這次放假在家,兩位鄰居來串門子,竟然讓我有了許多意外的收穫。也體會到當每個人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時,更可以趨近事物的本質,原來人與事並不複雜,而是主觀的我們繁雜了這一切。
那天鄰居們來家裡找母親聊天,姑且稱為鄰居A、鄰居B好了。
以下對話都是台語
鄰居B問A說:你們家昨天除夕夜,媳婦有沒有幫忙煮?
A:想太多,沒啦!
母親:那大孫女有沒有幫忙洗碗,不是有看到他們回來。
A:她就堅持不洗呀,一吃完就跑了,又是那個傻傻笨笨的二孫女去洗。
B:大的比較聰明喔!第二的真的很古意。
A:對呀!就跟他說好多次了,就是這樣笨笨的,教都教不會。
母親:那不是笨啦!是體貼你,如果她不去洗碗,那就是奶奶要去洗了,不想給你太累啦!這個孫女很體貼喔!
B:對啦!那個孫是貼心的!
A:是喔!平常都看起來傻傻的,唉!就不會聰明點,不甘啦!
聽到這段對話,回想認識那位鄰居A的二孫女,確實平常她都很不顯眼,相對其他三個小孩,她總是靜靜的,連功課不會都不太敢問人,但是她卻是四個小孩中最有禮貌的,遇人都會打招呼,而且弟弟妹妹有事都會找她,不會去找大姊,在家最常幫奶奶煮飯、買東西的也是她,她不太會跟別人爭,總是默默做自己能做的一切。要不是母親提到她主動洗碗這是貼心的表現,或許我也會像鄰居A一樣,認為自己的孫女就是太古意,太笨。更讓我驚心的是,如果這位奶奶就這樣常常去念自己的孫女為啥這麼笨,就不會學聰明一點,這樣這位小孩會成為一位有自信心的小孩嗎?還是變成一位總是習慣默默承受、沒自信的人?想想後者的機會應該比較大,這讓我省思到當要下評斷時,真的要多思量一番。
這讓我想起是不是在平常的生活中,面對周遭的一些人,我們總習慣用常理或結果去判斷成敗,比方說該輪到洗碗不洗推給其他人洗就是聰明;比方說這件事情做不好,即使給了他多次機會還是做不好,我們就認為是他能力不足。卻很少去想想那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。或許除了事實結果外,有很多情感因素是沒有被考慮到的。成果取向是現今社會不斷灌輸的觀念,成王敗寇似乎是不變的定則,可是這正確嗎?在這次的寒假中,我自己在帶營隊時,面對許多學弟學妹,看著他們的表現也曾經有多次的不滿,但我知道不能妄下評斷,因而都會再去找他們聊天,每次聊完後,都讓我慶幸還好沒太早幫一個人下定義。而這樣的事情,也可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搞不好上司、親人、朋友也是這樣評價我們,相信如果自己的一番心意被別人抹黑或誤會,沒有人會開心才是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或許當下次我們在對人做出負面評價時,要多想想這句話。
那天鄰居們來家裡找母親聊天,姑且稱為鄰居A、鄰居B好了。
以下對話都是台語
鄰居B問A說:你們家昨天除夕夜,媳婦有沒有幫忙煮?
A:想太多,沒啦!
母親:那大孫女有沒有幫忙洗碗,不是有看到他們回來。
A:她就堅持不洗呀,一吃完就跑了,又是那個傻傻笨笨的二孫女去洗。
B:大的比較聰明喔!第二的真的很古意。
A:對呀!就跟他說好多次了,就是這樣笨笨的,教都教不會。
母親:那不是笨啦!是體貼你,如果她不去洗碗,那就是奶奶要去洗了,不想給你太累啦!這個孫女很體貼喔!
B:對啦!那個孫是貼心的!
A:是喔!平常都看起來傻傻的,唉!就不會聰明點,不甘啦!
聽到這段對話,回想認識那位鄰居A的二孫女,確實平常她都很不顯眼,相對其他三個小孩,她總是靜靜的,連功課不會都不太敢問人,但是她卻是四個小孩中最有禮貌的,遇人都會打招呼,而且弟弟妹妹有事都會找她,不會去找大姊,在家最常幫奶奶煮飯、買東西的也是她,她不太會跟別人爭,總是默默做自己能做的一切。要不是母親提到她主動洗碗這是貼心的表現,或許我也會像鄰居A一樣,認為自己的孫女就是太古意,太笨。更讓我驚心的是,如果這位奶奶就這樣常常去念自己的孫女為啥這麼笨,就不會學聰明一點,這樣這位小孩會成為一位有自信心的小孩嗎?還是變成一位總是習慣默默承受、沒自信的人?想想後者的機會應該比較大,這讓我省思到當要下評斷時,真的要多思量一番。
這讓我想起是不是在平常的生活中,面對周遭的一些人,我們總習慣用常理或結果去判斷成敗,比方說該輪到洗碗不洗推給其他人洗就是聰明;比方說這件事情做不好,即使給了他多次機會還是做不好,我們就認為是他能力不足。卻很少去想想那隱藏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。或許除了事實結果外,有很多情感因素是沒有被考慮到的。成果取向是現今社會不斷灌輸的觀念,成王敗寇似乎是不變的定則,可是這正確嗎?在這次的寒假中,我自己在帶營隊時,面對許多學弟學妹,看著他們的表現也曾經有多次的不滿,但我知道不能妄下評斷,因而都會再去找他們聊天,每次聊完後,都讓我慶幸還好沒太早幫一個人下定義。而這樣的事情,也可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搞不好上司、親人、朋友也是這樣評價我們,相信如果自己的一番心意被別人抹黑或誤會,沒有人會開心才是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或許當下次我們在對人做出負面評價時,要多想想這句話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