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開場劉銘就說明要提升大家的兩性關係。哪兩性呢?分別是幸福指數與信心指數。三次人生的轉彎造就了現在的他。第一次是發生在3歲,一場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高燒,使他未來的人生都得注定在輪椅上度過,這看似是上天放棄了他。當醫生跟他說,他最多只能活到三十歲時,在這巨大打擊下,他雖有短暫的失落,但卻也讓他了解珍惜每天活著的日子,他說:「我都把每天當作最後一天過,所以我每天都很充實。」
第二次的轉彎是九歲時,他被父親送入台北廣慈博愛院,親情的失去與不得不獨立的現實逼著他必須要成長,這看似親情放棄了他。在廣慈他體會到身體的缺陷帶來的眾多不便,不斷的訓練學習,他慢慢擁有自理的能力,過程雖然辛苦,但卻值得。在一次的與朋友的邂逅中,看著朋友從原本健康的人,因為車禍而變成輪椅一族,從中他體會到「理所不當然」的道理。手可以伸直、可以跑步、睡覺可以翻身、走到廁所輕鬆一下,一般人做起來很平常的事對他卻是很困難的事。但天有不測風雲,人有旦夕禍福。根據統計資料,每年新增加脊髓受損的人有1200名,其中有64%是車禍造成的。換句話說,倘若一個不慎,今日自由行動的優勢將不在,當以前覺得理所當然可以做的事,都變成一個要耗費心力、或者不得不請他人協助才能完成,那又是什麼情景呢?因此,劉銘勉勵大家要珍惜現有的一切,也不要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,而是要時常抱著惜福、知福、感恩的心。
他經歷上天和親情的放棄,他要何去何從呢?14歲是他人生重大的轉捩點。第三次的轉彎是14歲時,他想去參加期盼已久的耶誕晚會,通常晚會都七點開始,本來打著很好的計畫,他六點多先去洗完澡,快快樂樂的去參加晚會,想拿各耶誕禮物回來。結果平常只要花15分鐘就可以爬回輪椅上的動作,那天不知道怎麼搞的,總是上不去。第一次,他花了30分鐘,只能爬上一半,最終沒力失敗;第二次又是花了三十分鐘,還是失敗。在凜冽的寒冬中,原本洗澡的熱水都變成冷水了,他又痛苦又自怨,很想放棄置之不理,但如果他是會放棄的人,他就不是劉銘了。好不容易他爬上輪椅了,總共花費時間是兩個半小時。當他推著輪椅走到晚會現場,人去樓空的場地,望著夜空,心中有許多感慨,他告訴自己:「即使上天、親情都放棄自己,最少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放棄自己,這是今晚最大的收穫。」
接著
最後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「兩兄弟」的故事。兩兄弟指的就是「哀與衰」。「哀久就會衰」(台語),這句話就是說,一直抱怨的話,就會愈來愈倒楣。這句話說的很有道理,負面的心境會造就負面的生理,負面的生理又會招惹更多的不幸,惡性循環會讓自己每日有如生活在地獄中。學習正面思考似乎是一句口號,好像不容易做,那何不先從不抱怨開始做起呢?我覺得蠻有道理的,可以來應用看看。
照例節錄演講中的好句子:
◎ 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「變」,人生唯一確定的就是「不確定」。
◎ 如果任何事情都覺得理所當然,就會少了知福、惜福、感恩。
◎ 人生最容易做的事,就是「放棄」;最不容易做的事,就是「不放棄」。
◎ 樂觀的人永遠有路可走,悲觀的人永遠無處可去。
◎ 樂觀的人是看到自己擁有什麼;悲觀的人是看到自己失去什麼。
◎ 殘障不是不幸,只是不便。
◎ 行動靠的不是手腳,而是頭腦的一念之間。
◎ 樂觀的人是不斷的感謝、讚嘆;悲觀的人是不斷的抱怨。
◎ 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。常思一二。
◎ 挫折、苦難是包裝過的禮物。
◎ 從心動到行動是最遠也是最近的距離。
◎ 有心路不遠,有心事不難。
◎ 人生的成績單,考量的不是你知道多少,而是你做了多少。
◎ 知識要透過行動的催化才會變成力量。
◎ 命好不如習慣好。
◎ 能阻止你起身行動的不是一雙手腳,而是你的頭腦。
◎如果人生可以選擇,寧可有這副三流的身體、一流的靈魂;也不要有一流得身體、三流的靈魂。
留言列表